龋齿是怎么回事?这些早期信号千万别忽视
早上刷牙时突然感觉牙齿一阵酸疼,喝口热水差点跳起来——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。龋齿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"虫牙",其实并不是真的有虫子在里面,而是牙齿被细菌慢慢腐蚀的结果。据统计,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超过70%,35-44岁人群中88%有龋齿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,影响范围比想象中广泛得多。
为什么好端端的牙齿会变龋齿?
牙齿表面那层看起来光滑的牙釉质,其实布满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微凹陷。当食物残渣,特别是含糖食物留在这些地方,口腔里的细菌就会把它分解成酸性物质。这些酸会慢慢溶解牙釉质中的矿物质,时间长了就形成小洞。如果放任不管,这个小洞会越来越大,从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,后可能伤害到牙髓,那种钻心的疼痛就是这么来的。
有三个重要因素凑在一起就容易得龋齿:首先是宿主因素,也就是牙齿本身的结构和排列;其次是口腔里的致龋细菌;后是频繁摄入含糖食物。这三个因素合称"龋病三要素",缺了哪个环节,龋齿都不容易形成。
这些早期征兆,你可能正在经历
龋齿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很多人都是等到牙疼才去看医生。其实身体早就给过我们提示:吃甜食时牙齿出现短暂刺痛、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、牙缝经常塞食物、对冷热刺激变得敏感...这些都是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。特别是后牙咬合面那些深沟壑,还有两牙之间的邻面,都是龋齿喜欢光顾的地方。
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自检:用舌头舔舔牙齿表面,如果感觉到粗糙不光滑,或者有用指甲能刮到的凹陷,建议尽快找牙医检查。记住,早期的龋齿修复简单又便宜,拖到牙髓炎阶段,可能需要根管治疗,既受罪又花钱。
预防龋齿,这些习惯比刷牙更重要
很多人以为只要认真刷牙就能防龋齿,其实不完全正确。预防龋齿是个系统工程:每天少刷牙两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,这个大家都知道。但很多人忽略了牙线的使用——牙刷只能清洁70%的牙面,剩下30%的牙缝区域全靠牙线。建议晚饭后用一次牙线,你会惊讶原来牙缝里藏了这么多食物残渣。
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糖的总量更重要。口腔里的酸性环境需要40分钟左右才能正常,如果整天零食不断,牙齿就长期泡在酸液里。建议把甜食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吃,吃完及时漱口。儿童可以适当使用含氟牙膏,氟化物能让牙齿更耐酸,但要注意用量,3岁以下米粒大小,3-6岁豌豆大小就够了。
发现龋齿怎么办?治疗方式全解析
如果已经形成龋洞,就要根据深浅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:浅龋可能只需要简单补牙;中度龋齿可能需要垫底后再补;深龋接近牙髓的,可能需要盖髓或根管治疗。现在的补牙材料有很多选择,常用的复合树脂接近牙齿颜色,后牙用银汞合金更耐磨,还有一种新型玻璃材料能持续释放氟化物。
有些人害怕钻牙的声音,现在有些诊所已经引进激光去龋技术,几乎没有震动和噪音。治疗过程中如果实在紧张,可以提前和医生沟通,有些地方镇静服务。记住,越早治疗越简单,别等"疼得睡不着"才想起看牙医。
关于龋齿的5个认识误区
误区一:"乳牙坏了不用治,反正要换牙"。错!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发育,还可能引起全身感染。
误区二:"牙齿不疼就是没龋齿"。早期龋齿往往没症状,定期检查才是道。
误区三:"补过的牙不会再坏"。补牙材料边缘可能产生微渗漏,需要定期复查。
误区四:"洗牙会把牙缝洗大"。洗牙只是清除牙结石,牙缝变大是因为结石清除后暴露了原有间隙。
误区五:"孕妇不能看牙"。孕期4-6个月是相对的治疗期,牙龈炎等问题更应及时处理。
后提醒大家,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。别小看这个小洞,它不仅影响吃饭说话,的还可能引起心内膜炎、肾炎等全身疾病。保护牙齿就是保护健康,从今天开始,给牙齿多一点关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