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?男性50岁后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
老今年58岁,体检时PSA指标略微偏高。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,结果确诊为早期前列腺癌。“平时连尿频都没有,怎么会得癌?”这样的困惑在泌尿外科门诊经常听到。事实上,前列腺癌早期就像“沉默的猎手”,等出现排尿困难、血尿等症状时,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。
这个“男性专属”到底有多常见?
根据中心新数据,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第6位,每年新增病例约7.5万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过去十年我国发病率增长近3倍,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增速尤其明显。50岁以上男性中,每100人就有1-2人患病,而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70%。
这些危险因素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触
虽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,但医学界已经确认5大高危因素: - 年龄>50岁风险直线上升 - 父亲或兄弟患病,自己风险增加2-3倍 - 长期高脂肪饮食、过量红肉摄入 - 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 - 重金属镉的职业暴露(如电镀、电池行业)
抓住治疗黄金期的3个关键检查
1. 指检:医生通过直肠触诊判断前列腺硬度,全程仅10秒 2. PSA检查:40岁后建议每年1次,数值>4ng/ml需警惕 3. multiparametric-MRI:定位可疑病灶,避免过度穿刺 “很多患者以为穿刺活检很可怕,其实现在采用局部麻醉,15分钟就能完成。”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医师强调,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5%以上。
不同阶段治疗方案差异巨大
对于局限期的“懒癌”,医生可能建议主动监测;中低危患者可选择性手术或放疗;晚期患者则需要内分泌治疗联合新型药物。值得注意的是,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可将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控制在5%以下,但需要严格评估适应症。
预防远比治疗更简单有效
每天1把熟番茄(富含番茄红素)、每周3次30分钟快走、保持BMI<24、戒烟限酒,这4个生活细节能降低40%患病风险。45岁后建议建立“前列腺健康档案”,包括每年PSA检测和泌尿系超声。
需要提醒的是,网络传的“南瓜籽克癌”“红外线理疗”等偏方均无科学依据。如果发现PSA异常,务必到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,切勿耽误佳干预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