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视手术吗?眼科医生5大常见误区
近总有朋友问我:"医生,现在近视手术这么多,到底靠不靠谱?"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眼科医生,今天我就用直白的话,跟大家近视手术的那些事儿。
记得上个月有个27岁的程序员小李来找我,戴着800度的眼镜,句话就是:"医生,我能不能明天手术后天上班?"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,也反映出很多人对近视手术存在误解。今天就让我们从实际的角度出发,看看关于近视手术常见的5个误区。
误区一:所有人都适合做近视手术
前两天接诊的一位40岁的张女士让我印象深刻。她一进门就说:"医生,我朋友做完特别好,我也要做一样的!"检查后发现她有的干眼症,角膜厚度也不足,这种情况强行手术风险。事实上,近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,需要经过20多项检查才能确定是否适合。像未成年人、孕妇、某些眼部疾病患者等,都不建议手术。
误区二:越贵的手术方式越好
去年遇到一位企业高管,一来就说要贵的全飞秒。检查后发现他的角膜条件更适合做半飞秒。这就好比买车,不是越贵越好,关键要看合不合适。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有LASIK、全飞秒、ICL晶体植入等,价格从几千到三四万不等。医生会根据你的眼部条件、职业需求等推荐适合的方案。
误区三:手术后视力能到1.5
上周复查的患者小刘就抱怨:"医生说能到1.2,为什么我现在只有1.0?"其实1.0已经是正常视力标准了。手术目的是让你摆脱眼镜,不是追求超常视力。就像配眼镜时,医生也不会给你配到1.5的度数。术后视力受多种因素影响,个体差异很正常。
误区四:做完手术就一劳永逸
去年一位设计师术后半年来找我,说视力又下降了。一问才知道他天天熬夜画图,用眼过度。近视手术只能矫正现有度数,不能预防新的近视产生。术后要按时复查,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,避免过度疲劳。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,眼睛也需要呵护。
误区五:眼科医生自己都不做手术
这个问题我被问过无数次。其实我们医院眼科医生中做过手术的就有十几位。但医生是否选择手术是个人决定,有人习惯戴眼镜,有人觉得没必要,不代表手术不。我经常开玩笑说:"要是手术真那么危险,我们医生敢拿自己人做实验吗?"
后提醒大家: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认准有资质的医生,做好术前检查,术后遵医嘱复查。记住,近视手术是个性化医疗,没有好的,只有适合的。如果拿不准,不妨多几位医生。
关于近视手术,你还有什么疑问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看到都会一一回复。下次我们"上班族如何缓解视疲劳"的话题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