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内障是怎么回事?这5个早期症状千万别忽视
天气变冷时眼镜容易起雾,但如果你发现视力越来越模糊,怎么擦眼镜都没用,那就要当心了——这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信号。作为眼科常见的可致盲眼病,60岁以上人群中有七成会受到白内障困扰,但许多人往往等到看不清电视字幕才想到就医。
白内障究竟是怎么形成的?
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,晶状体相当于镜头。随着年龄增长,这个原本透明的"镜头"会逐渐变浑浊,就像煮熟的蛋清变成蛋白。除了自然老化,糖尿病、长期紫外线照射、眼外伤、激素类药物使用都可能导致晶状体提前"变质"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门诊中40多岁就出现白内障的患者明显增多。这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、过度用眼存在一定关联。晶状体一旦浑浊就无法自行透明,目前也没有药物能逆转这个过程。
5个容易被忽略的早期信号
1. 夜间视力明显下降,车灯会出现光晕
2. 老花眼突然"好转",不戴老花镜也能看书
3. 看东西颜色变暗,像蒙了层黄褐色滤镜
4. 单眼视物重影,闭上另一只眼仍然存在
5. 需要更亮的灯光才能看清东西
这些变化往往缓慢发生,很多人误以为是老花加重。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裂隙灯检查,糖尿病患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。
手术治疗的佳时机如何把握?
过去常说要等白内障"成熟"再做手术,现在这个观念已经更新。当视力低于0.5影响日常生活,或者出现眩光、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时,就可以考虑手术。拖得太久反而可能增加手术难度,还可能导致青光眼等并发症。
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。整个过程约10-15分钟,表面麻醉下通过3毫米切口摘除浑浊晶状体,再植入折叠人工晶体。很多患者第二天就能基本视力。
关于人工晶体的选择
人工晶体分为单焦点、多焦点等多种类型:
- 单焦点晶体:术后需要戴老花镜或近视镜
- 多焦点晶体:可同时解决老花问题
- 散光矫正型晶体:适合角膜散光患者
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价格,更要结合用眼需求和眼部条件。比如经常开车的人可能更适合单焦点晶体,因为多焦点晶体在夜间可能出现光晕。
术后这几点千万要注意
虽然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,但术后护理直接影响:
1. 术后1周避免弯腰、提重物
2. 1个月内不要揉眼睛
3. 按医嘱使用眼药水预防感染
4. 外出时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
5. 出现眼红、眼痛、视力下降立即复诊
多数患者在术后3个月视力会趋于稳定。需要提醒的是,人工晶体不会再次发生白内障,但少数人可能出现后囊膜浑浊,这种情况通过激光治疗就能解决。
预防白内障的3个生活建议
虽然衰老不可避免,但我们可以延缓白内障的发生:
1. 户外时戴防紫外线眼镜
2. 控制血糖,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查眼底
3. 多吃深绿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
如果发现家中老人经常认错人、不敢独自出门,不要简单归结为"年纪大了",建议尽早带他们到正规医院眼科检查。及时治疗不仅能重获清晰视界,更能显著提高晚年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