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外科常见问题解读:新手必须掌握的5个关键点
当孩子突然腹痛难忍或是摔倒后手臂不能动时,很多家长会陷入手忙脚乱的状态。作为从业15年的儿童外科医生,我想用直白的语言告诉家长们:遇到这些问题不必过度惊慌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今天我们就来儿童外科那些家长该知道的事。
一、孩子肚子疼别急着揉,先观察这3个信号
急诊室常见的儿童外科病例就是腹痛。记住这个简单判断法:如果孩子能蹦跳着走进诊室,八成是功能性腹痛;但如果蜷缩着不敢动,甚拒绝触碰腹部,就要警惕阑尾炎等急症。特别要注意是否伴随呕吐、发热或排便异常——这些"危险信号"出现时,请务必在4小时内就医。
学龄前儿童还有个特殊状况叫"肠套叠",表现为阵发性哭闹、果酱样。这种情况就像两节肠管意外套在一起,需要超声波检查确诊。早发现完全可以通过空气灌肠复位,拖延可能导致肠坏死。
二、儿童骨折处理比更讲究
看到孩子摔伤后肿胀的手臂,很多家长反应是"赶紧揉一揉"。这个动作可能造成二次伤害!正确的做法是:用硬纸板或杂志临时固定伤处,保持受伤部位高于心脏位置。儿童骨骼有独特的"青枝骨折"现象,就像嫩树枝折而不断,X光片容易漏诊,建议选择有小儿骨科经验的医院。
特别提醒:3岁以下幼儿如果出现不愿爬行、走路姿势异常,要排查是否为无外伤史的隐匿性骨折。这类情况往往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,后需要长期补充维生素D并定期复查。
三、问题不必都"一刀切"
门诊经常遇到焦虑的爸爸带着儿子来问:"医生,要不要趁小时候把割了?"实际上,5岁前与自然粘连是正常现象。除非反复发生泌尿感染或排尿困难,否则不建议预防性手术。日常护理时注意:清洗只需轻轻外翻露出尿道口即可,切忌强行上翻造成撕裂伤。
如果确需手术,现在有更人性化的选择。比如套扎术只需局部麻醉,手术时间不到10分钟,出血量不到1毫升,孩子当天就能正常。重要的是选择有儿童外科资质的医疗机构,避免泌尿科医生用标准处理儿童病例。
四、这些体表小肿块要当心
给孩子洗澡时突然摸到颈部或腹股沟有个会滑动的小疙瘩?这很可能是淋巴结,在孩子身上摸到花生米大小的柔软淋巴结是正常现象。但若出现下列情况就要重视:肿块超过蚕豆大小、位置固定不、伴有皮肤发红或持续低热。
腹股沟区鼓包可能是小儿疝气,特点是哭闹时明显,安静时消失。很多老人说"疝气能自愈",实际上1岁以上患儿自愈率不足1%,建议在学龄前完成微创手术,避免发生肠管嵌顿等危险情况。
五、外伤处理记住"三不原则"
儿童活泼好动,擦伤磕碰在所难免。处理时请牢记:不涂紫药水(掩盖伤情)、不撒粉末药(易结痂感染)、不贴创可贴超过8小时(潮湿环境滋生细菌)。正确的做法是用生理盐水冲洗后,涂抹薄层抗生素软膏,暴露创面或覆盖透气敷料。
头部撞击后要密切观察24小时,如果出现异常嗜睡、反复呕吐、一侧肢体无力,务必立即CT检查。值得注意的是,儿童肝脏、脾脏比更脆弱,腹部撞击后即使外表无碍,也应检查是否有内出血。
作为家长,掌握这些基本常识能让孩子少受罪。但请记住:网络信息不能替代诊疗,任何拿不准的情况,及时到正规医院儿童外科就诊才是明智之选。毕竟,孩子的健康容不得半点侥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