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?这7个早期症状容易被忽略
早上门诊又遇到个40岁的患者,体检发现空腹血糖9.2mmol/L,他自己都懵了:"我平时连甜食都不吃,怎么会得糖尿病?"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糖尿病早期就像个"沉默的",等出现"三多一少"典型症状时,往往已经患病好几年了。
▍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?
简单说就是身体处理血糖的机制出了问题。我们吃进去的糖分,需要胰岛素这把"钥匙"打开细胞大门才能被利用。当胰腺不生产胰岛素(1型),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(2型),糖分就只能堆积在里。
主要诱因包括:
- 遗传因素:父母一方患病,子女风险增加30%
- 肥胖:尤其是腰围超标的内脏脂肪
- 饮食失衡: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
- 久坐不动:肌肉无法有效消耗血糖
- 年龄增长:40岁后胰岛功能自然衰退
容易忽视的7个早期信号
很多人以为要等到"吃得多、喝得多、尿得多、体重减少"才警惕,其实身体早就发出警报了:
1. 伤口好得特别慢
手指划个小口子,别人3天结痂,你要拖一周。高血糖会影响白细胞功能,还会损伤末梢血管。
2. 下午特别犯困
吃完饭就昏昏欲睡,不一定是吃太饱。可能是血糖骤升骤降导致的"血糖过山车"。
3. 皮肤莫名瘙痒
尤其小腿和后背,洗澡再勤还是痒。血糖高会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和神经末梢敏感。
4. 看东西偶尔模糊
突然发现手机字幕有点重影,过几天又好了。这是血糖波动引起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导致的。
5. 夜间起夜增多
以前一觉到天亮,现在总要起夜1-2次。肾脏在努力排出多余糖分时会带走更多水分。
6. 脚底板发麻
久坐站起来时,感觉脚底像踩棉花。这是高血糖损伤神经的早期表现。
7. 牙龈老发炎
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反复发作。口腔黏膜在高糖环境中更易滋生细菌。
血糖检测不能只看空腹值
很多人每年体检空腹血糖正常就放心了,其实还要关注:
- 餐后2小时血糖:超过7.8mmol/L就要警惕
- 糖化血红蛋白: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
建议40岁以上、有家族史或超重人群,每年做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对尚未患病的人群,记住这5点能降低60%发病风险:
- 腰围控制:男性<85cm,女性<80cm
- 每天30分钟出汗运动:快走、游泳都可以
- 主食粗细搭配:每顿拳头大小,搭配杂粮
- 睡眠:长期熬夜会干扰胰岛素分泌
- 定期检测:尤其妊娠期出现过血糖高的女性
后提醒,如果已经确诊也不要恐慌。通过饮食控制、合理运动和规范用药,大多数患者都能维持正常生活。关键是要早发现、早干预,别等出现并发症才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