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好?这份防治指南请收好!
早上起床弯腰系鞋带突然闪了腰?打个喷嚏居然肋骨疼?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况,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在作祟。作为困扰中老年人的"沉默",骨质疏松症正悄悄影响着我国超9000万人群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"骨头变脆"的问题。
骨头怎么就变"脆饼干"了?
如果把健康骨骼比作钢筋混凝土,那骨质疏松的骨头就像风化了的砖墙。正常骨骼内部是密实的蜂窝结构,而骨质疏松时这些"蜂窝"会变大变稀疏。这是因为骨量流失速度超过形成速度,终导致骨头"千疮百孔"。
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,骨质流失速度会明显加快。统计显示,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32%,男性也有6%的发病率。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、缺乏运动、营养不均衡等人群都需要格外警惕。
这些信号提醒你要查骨密度
早期骨质疏松可能完全没有症状,等出现以下情况时,骨质流失往往已超过30%:
- 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
- 轻微碰撞就骨折
- 经常性腰背酸痛
- 出现驼背体态
- 牙齿松动脱落
建议40岁后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,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(DXA)是诊断金标准。位通常选腰椎和髋部,整个过程,就像拍X光片一样简单。
防治骨质疏松的三宝
1. 会吃:给骨头加营养
每天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,搭配豆制品、深绿色蔬菜。别忘记补充维生素D,它就像钙的"搬运工",建议每天晒太阳20-30分钟。65岁以上老人可遵医嘱服用钙剂,但要注意分次补充更好。
2. 会动:给骨头加压力
快走、太极拳这类承重运动是天然"强骨剂",每周坚持3-5次,每次30分钟。要注意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,游泳虽然对关节友好但对骨骼刺激较小。
3. 会治:药物干预要及时
确诊骨质疏松后,医生可能会开三类药:抑制骨吸收的唑来膦酸、促进骨形成的特立帕肽、以及兼具双重作用的雷洛昔芬。记住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,切忌自行停药。

关于治疗的三大误区
误区一:喝骨头汤能补钙
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≈1/20杯牛奶,且含有大量脂肪。真正补钙还是得靠乳制品、豆腐等。
误区二:只有老人才需要担心
30岁后骨量就开始缓慢流失,年轻时不存够"骨本",老了更容易"入不敷出"。
误区三:治疗期间不用复查
药物治疗3-6个月后要复查骨代谢指标,1-2年复查骨密度,这样才能评估疗效。
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年轻时抓起,就像存养老金一样要提前储备骨量。如果已经确诊也别慌张,现代医学有完善的防治体系。记住:早筛查、早干预,才能让我们的骨骼"经得起风雨"。